音乐学院校庆学术报告系列专题讲座成功举行

时间:2020-11-27浏览:920设置

2020年10月至11月,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音乐学院承办的校庆学术报告系列讲座在音乐学院成功举行。音乐学院本年度共计组织了六场专题学术讲座报告,内容涉猎作曲理论、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史学以及跨学科研究等多个领域。学院鼓励青年教师以教学促科研,积极与师生分享教学与科研成果,提高科研积极性,我院郑艳、苏杭、石春轩子、王青青、谢承峯和王刊六位教师先后开设了专题学术讲座。


10月15日,音乐理论系主任郑艳教授带来《现代作曲技术中的中国文化标识》的专题讲座,作为2020年校庆学术报告系列的首场讲座。郑艳教授主要就音响设计、节奏数控、结构布局这三个局部技术进行分享,结合具体的作品谱例与音频,探寻和分析这些技术手段所依赖的中国因素。讲座现场特邀钢琴系江轻舟老师演绎与诠释了作曲家周龙的新作《山海经》片段,形象表现出现代音乐中音响音色及音乐姿态的重要性。讲座深入浅出,由理论入手探讨现代作品音乐本质,精彩的讲座及精湛的演绎使得在座聆听的师生收获满满。



10月19日,音乐教育系苏杭老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从美国本科音乐学科课程设置看美国大学音乐教育的课程观》专题讲座。苏老师一开始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21世纪,受过本科音乐教育的音乐从业者应该是什么样的?讲述了随着时代变迁,学校音乐教育的变化趋势。随后一一列举了美国各著名高校当今的音乐课程设置实例进行分析。之后引出了Manifesto于2014年提出的《彻底改变音乐学习:音乐专业本科课程渐进式改革宣言》并启发在座听众反思,提出21世纪的方法:保护音乐文化多样性、创造性和融合性。最后通过实证研究为未来课改指出可能的方向:多元文化及创新思维的平衡、发展与融合,于我国来说加大民歌、方言与戏曲的教育。并以一句箴言结束讲座:课改不是提供地图,还是提供全新的营养!讲座深入浅出,结束后就学术问题与在座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其他师生展开了精彩的问答,在座同学也积极与苏老师进行专业问题的互动交流,反响热烈。




10月26日,声乐系石春轩子副教授携手中文系方笑一教授对“诗韵江南—古诗词声乐作品集”进行了创作回顾与分享,展示了经典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声、韵、技法与诗词文学性的巧妙融合。

石春轩子老师以音乐会八部作品为载体,详尽介绍了作曲家、演唱者当时构思创作的想法与编曲录音的幕后故事。 方笑一老师从古诗词作品挑选为出发点,阐述了每部作品的内涵与历史语境,生动地还原了《江南》《青玉案·元夕》《咏梅》《蝶恋花·梦入江南》等八首古诗词千百年前描绘的江南故事。诗韵江南—古诗词声乐作品集”以现代技法全新演绎古诗词作品,赋予江南文化新内涵、新气象,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整场讲座以讲演结合的形式全方位地展现了八部作品,引发了全场师生强烈的共鸣与热烈的讨论。



11月5日,音乐理论系王青青老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手势即兴创作——新兴创作表演体系之探索与实践》的专题讲座。王老师一开始提出了一个核心单词“conduction”,做了手势即兴创作的背景解释并指出其创始人是爵士音乐家劳伦斯·D·布奇·莫里斯。之后进行体系介绍,是一种“real time”实时作曲方式,通过指挥的手势向演奏者传递实时音乐信息,并由演奏者诠释演绎,共同完成作曲。紧接着为我们介绍了手势即兴创作的专著《The Art of Conduction》,并做了体系分类,其中“gesture体系”和音色与结构关联最密切。第四个环节就是进行现场具体手势的学习,其中包含“持续”、“记忆”、“发展”、“重复”和“全景”手势。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现场欣赏由王青青老师作曲的《云水间》管弦作品,其中重要手法是“勾留法”即勾勒和留白手法的运用,共两个乐章,时长15分钟。讲座论题新颖,深入浅出,结束后王老师与在座其他老师和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反响热烈,令人深思!



11月11日,键盘系谢承峯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古典时期代表音家海顿的精彩讲座。在讲座中,谢老师提到,海顿的作品常被用作于音乐会的开场,但是其价值远不止如此。他从古典时期艺术风格发展的三个阶段入手,从启蒙运动中所强调的理性思考、成为主流的理性主义思想这一层面展开讨论:音乐从被简化转为“形式主义风格”,在1775-1795年就迈入了成熟期:在狂飙突进运动的背景下,受到C.P.E.巴赫的影响,明显的强弱记号增多。接着,他为我们阐述了古典时期的音乐语言与风格,包括:典雅风格、情感风格、对乐句与乐段的强调、和声与调性的布局以及主调和属调的二级化等。谢老师在讲座上结合了自己精彩的演奏,为学生们诠释了海顿的键盘作品,用音乐语言体现出海顿键盘奏鸣曲的不同时期。在早中晚期,海顿的音乐语言差距较大,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在于当时的乐器与当今不同,且装饰音的用法留有许多巴洛克时期的习惯,但不是特别复杂。最后,谢老师强调了演奏与理论研究需紧密结合,二者不可分离且能在学习与实践练习的过程中相得益彰。



11月19日,音乐理论系王刊老师为我们带来本年度学术报告系列的最后一场讲座:《我们需要一个音乐的包豪斯——关于早期达姆施塔特斯新音乐国际假期课程与包豪斯学校的关系》,阐述了包豪斯在音乐层面的体现。王刊老师的报告讲座分为三个大板块:第一,20年代新音乐《旋律》期刊中对于包豪斯,特别是实验性舞台作品的报道入手,追溯包豪斯与现代音乐的渊源;第二,:战后音乐文化政策下,施泰内克在达姆施塔特推动现代音乐和现代抽象艺术的复兴与融合,涉及“假期课程”,这便是“音乐的包豪斯”动议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三,:从机制运行理念上来对比包豪斯和“假期课程”,并以当时“假期课程”参与者对施托贝尔言语的转述和解释作为论据,同时还将比较包豪斯艺术家纳吉、魏宁格和施托克豪森创作理念上的相似性。在最后的交流与提问环节,王刊老师分别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十二音序列、战争背景下的音乐发展、空间理念下球体剧场的使用等多个问题,引发思绪的碰撞!



本年度音乐学院承办的2020年度校庆学术报告得到了音乐学院青联的支持,活动围绕作曲理论、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史学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多场专题学术讲座展开,既为青年教师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为师生丰富了学术研究的视角、维度与纵深度,积极提升了音乐学院的学术氛围,获得师生们的热烈反响!


撰稿人:周宇成 朱静宜 蔡典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