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综述: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基本原则——现场教学展示与分析》

时间:2023-10-19浏览:10设置


20231012日,华东师范大学2023年第75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基本原则——现场教学展示与分析》于音乐学院音乐厅顺利举办。本场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音乐教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承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教育学项目“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体系的中国化实践研究”支持,由奥地利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体态律动系教授麦克·施纳克(Michael Schnack)主讲,华东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系主任李茉博士主持与翻译。现场座无虚席,院校师生积极参与,另有几十位上海市各区的音乐教研员和中小学音乐教师远道而来。


本场讲座以音乐厅舞台为教学空间,以课堂教学展示和教学理念解读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整场讲座体现了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做中学”“以身体为媒介进行音乐聆听、感受、欣赏、创作的教学体系”的理念,分别对该体系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体态律动(Eurhythmics)、视唱练耳(Solfeggio)、即兴演奏(Improvisation)、动态塑形(PlasticAnimee)的核心观念进行实践展示。


让身体在音乐中感知”

课堂伊始,麦克教授组织学生在舞台中放松身体随意走步,过程中他不断提示学生时刻观察周围同伴的情绪与状态。随后,麦克教授即兴演奏音乐,学生需“感受”音乐并随乐进行走步,此基础上他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重音位置、小节位置与节拍变化等,并引领学生对此用身体作出相应动作,如跨小节时改变走步方向、重拍时加入击掌等。除此,麦克教授利用球类教具,组织两人之间根据音乐的节拍变化以不同的速率相互传球等等。

这一教学形式从音乐的本质特征出发,使学生对音乐在听觉上保持关注,体验空间、时间、能量间的关系,引领学生用身体律动将此表达出来,紧密结合音乐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有效打开学生对各个方面的感知,沉浸于音乐。


相互间的跟随与引领”

麦克教授进一步深入组织学生围圈进行走步,陆续加入不同节拍变化的指令,参与者需根据不同指令改变走步的方式。其间,他剥离“教师单独作为引领者”的传统意识,随机指定一名参与学生作为“引领者”以引领圈型团体的步伐速率或节拍,其他同学需关注并快速作出反应进行跟随,一小节后再指定下一名“引领者”如此往复。

麦克教授重点展示了跟随策略,并贯穿于体态律动课程教学全过程。在课程的开始部分运用跟随,目的往往是希望学生通过密切关注音乐,跟随音乐,进入到音乐学习的状态;在课程主体部分运用跟随,往往是希望学生能够进行重复性的练习,开展深度的学习体验。简言之,跟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时刻保持专注,聆听音乐,跟随音乐的变化做出反应,生动体现“做中学”“以身体为媒介”的教学理念。


快速反应以改变‘惯性’”

麦克教授在教学展示中还运用了“快速反应”的教学策略,是“跟随练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变化性练习。“快速反应”是最典型、最具特色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策略,需要参与者在指令发出时身体作出相应反应。麦克教授在节奏、音高的训练上都有所使用,如在练习三音为一组的半音音阶演唱时,发出“hip”口令则代表下一组音中的第二个音无需演唱;发出“hop”口令则代表下一组音的节奏需要发生改变等等。“hip”“hop”是国际常用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口令。

快速反应训练的核心在于改变惯性思维、惯性动作,加强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协调性,从而使音乐真正内化到身体,即身体反应与节奏能够更加自然地结合起来,而非通过大脑“惯性”的控制。

结构性即兴与个性化表达”

即兴演奏能力的培养对音乐教师至关重要,不仅是对于音乐教师自身还是对于音乐学习者。达尔克罗兹始终强调音乐的“个性化表达”,因此“即兴”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极其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根据不同节拍圈型走步熟练的基础上,麦克教授组织学生在走步的同时在节拍内即兴演唱,学生还可以利用各种拟声词、象声词等等来表达自己的音乐。

区别于传统音乐教学中的“视唱练耳”,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的“视唱练耳”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听”与“唱”,更多地将“听”与“唱”以“感受”与“表达”的方式呈现并有机统一,表达不是无目的的表达而是“表达出你所感受到的,表达出你所听到的”。

体系的本质和核心部分是律动,即兴创造的学习以体态律动为前提,体态律动也因为即兴训练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达尔克罗兹体系中各个分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以实现教育目的,但由于条件有限本次讲座中麦克教授未对“即兴演奏”详细展开,但在视唱练耳中亦有大量的即兴表达,如用歌唱的方式即兴创作一条旋律等。


动态塑形——犹如乐谱般宏大叙事”

课堂最后,麦克教授呈现了一场以拉赫玛尼诺夫的合唱作品《天使的赞歌(Cherubic Hymn)》为创作基础排演的动态塑形作品,为观众展示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动态塑形”。根据音乐的和声,演绎者分为八个声部,“以身体为媒介”将各自声部相对应的音高、节奏、音乐情绪等音乐基本要素和故事情节进行律动。现场的表演在视觉上将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呈现,表演者们感受到“在律动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用心感受音乐带来的治愈感,全身心投入出现了“心流”,非常陶醉和感动”。更有在场观众被舞台上的表演者感染,感叹“动态塑形作品让我领悟到了犹如乐谱般的宏大叙事”。



通过“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基本原则”这场讲座,在场观众直观感受到,在有限时间内,这般如游戏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参与的学生能够快速从最初的羞涩僵硬进入音乐学习的状态,不仅主动唤醒了自身听觉与身体上对空间的感知、沉浸于律动,同时还对周围环境与同伴保持着密切的注意。这一鲜明的变化使得到场观众纷纷惊叹,甚有一线音乐教师表示本场讲座很大程度地开拓了其自身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思维,切实感受到受益匪浅。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为音乐教学注入了更多灵动、更多新鲜生命力,将音乐教育从狭隘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引向更为深远的人文教育、审美教育、创造性教育的目标,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课程教学,为音乐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思路。本场讲座不仅面向我校师生,更开放给上海各级各类音乐教师,积极推动我院建立音乐教师教育重镇的进程,在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支持下,结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将学术研究成果辐射到本科教学及中小学教学实践领域,体现了我院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整体思路,推动音乐教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文字:高彬玮

摄影:张姝婧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