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达群教授《音乐教育——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 学术讲座及作曲大师课综述

时间:2021-11-09浏览:378设置

    20211027日(星期13:00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华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卓越学术人文系列讲坛音乐教育——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于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50教室举行,本次讲座及大师课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理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贾达群教授主讲,同学们慕名而来,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贾达群教授首先就讲座命题中的“创造”进行阐释,厘清“创造力”“创造性人才”的概念,创造力即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意识地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其间新颖性、独创性尤为重要,获得创造力可通过知识积累、智能开发、创造素质三大途径。创造性人才指代在改造自然和社会活动中,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的人。比如音乐创作、音乐研究、音乐教育(方法、策略)不应千篇一律,同学们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拥有创新精神 + 竞争意识 +健全人格的基本素养。

其后贾达群教授进一步对“音乐”、“教育”(艺术音乐教育)进行释义,音乐是一种用具有象征意义、凝聚情感并有组织逻辑的声音来表达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抽象艺术。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能指有视觉和听觉两个性质,在此音乐几乎是一样的,音乐由可视的乐谱和可听的演绎组成的,正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双重符号系统(包括视觉和听觉),所以音乐语言具有显而易见的不确定性、模糊性。随后贾老师抛出一个问题“音乐教育究竟是一般层面上的操作方面的技术训练,还是非同一般的具有通感联觉的想象创造的培育?”

贾达群教授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鉴赏三个方面回应上述问题。

其一,音乐创造。乐作品是作曲家对所要表达对象进行的抽象表述,并非,也不可能是具象描摹。也就是说,音乐创作不是生活的完全再现,而是高于生活的抽象表现。马克思指出:“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音乐中的声音可以指代任何东西(颜色、光线、姿态、情绪),节奏指代速率、比例、运动、活力,力度指代轻重、厚薄、沉寂、状态,所有音乐活动的都需要参与者(作曲家、演奏家、听众)启动自身的想象创造使之成为现实。而现实的疆域广阔浩瀚,没有定式,不求一致,无需统一,只有自由的感受、独我的体验和心灵的契合,没有一样的音乐感受,音乐究极应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让每个人拥有自己的见解。

其二,音乐表演。乐谱文本真实声响呈现过程的一次性特征,使音乐演绎充满了挑战——生理、心理、技术、艺术、风格与特点、个性与共性,个体与团队等诸多问题成为圆满完成音乐真实呈现的各种障碍,音乐表演因此显得格外伟大。音乐演绎中的创造性,其风格魅力造就了无数音乐表演大师,重要性并不亚于作曲家。在音乐活动中,音乐表演家是作曲家与聆听者之间的桥梁,甚至能够说被作曲家认可的表演艺术家就是作曲家自己音乐艺术的代言人。毫无疑问,高水准的艺术表演会为音乐作品增光添彩,反之则是灾难。而表演环节真正令人信服的创造,先是对乐质细胞、分句、气息、和弦连接、简要次要的功能和声,表层的、隐匿的结构等内在要素的探求,再进一步风格与人文方面的追求。

其三,音乐鉴赏。当接受者将聆听音乐作为审美时(非消遣),他(她)就必须持有艺术、学术的态度,就必须积极地介入想象、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聆听就是一次艺术和学术的洗礼,就是一次想象和创造的体验,就是一次对话和分享的活动,简言之,聆听是人文、历史、社会、自然、科学、艺术等领域各种信息及丰厚积淀的感受和认知激情碰撞、相互融合的体验状态。聆听者的沉醉痴迷和无限感悟只能通过大胆不羁的想象创造之体验而直抵音乐审美的巅峰。想象是主动进入声响世界并因此获得乐音探秘之路径,创造是积极借助音乐艺术并有效实现精神升华之方略。没有想象和创造就无法品尝音声盛宴,更无从谈及音乐审美。

因此音乐之阶段性呈现特点,决定了音乐必须面临创作、表演和聆听三个环节,尽管作为纯形式文本的作品谱式是音乐活动发起的初识主体,但试听转换的机制和模糊抽象的特质给了表演和聆听同时也可以作为音乐活动参与主体的可能。贾达群教授指出:音乐是艺术的,更是学术的。

说音乐是艺术的,因为音乐具有诗情画意的形式,音乐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想象和创造;

说音乐是学术的,因为音乐的抽象形式(包括谱式和声音本身)导致了无穷无尽地解读和认知,以及音乐与数理、物理、生物,以及哲学、社会、历史、文学等学科紧密相连的特殊性。

综上,贾达群教授提出艺术教育与一般教育不一样的培养要求,艺术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心有所物,手握艺技, 意能塑形。

心有所物——心里要有所表达的对象即要用艺术独特的视角去关注对象并要充分发挥想象创造的能力去找到符合自己审美艺趣和表达意欲而重塑这个对象的切入点 ;

手握艺技——要学会并自如运用意欲表达(重塑)对象的精妙艺术符号及构造技巧,这里的艺技不仅仅只指单项的技术,如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是多样的,综合的。

意能塑形——能用完美的艺技将意欲表达的对象根据不同媒介自身规律和法则组合构建成能与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实现同构的“有意味的形式”。

最后,贾达群教授再次重申艺术教育的要义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技艺训练,而是开启想象心智、激活创造潜能、培养抽象联觉、构建个性风格。想象和创造能力是艺术人才培养最为根本、最为重要的指标。

本场讲座自厘清“创造”“音乐”“艺术教育”概念起始,探讨创造力对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音乐”作为语言体系看待,揭示音乐的能指与所指,论述音乐活动中创作、表演和聆听的密切关系,以及开启想象心智对于艺术创作的主导作用,最终点明“艺术教育”的本质。

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音乐教育系相关教师参加此次学术报告,讲座的最后,贾达群教授与师生进一步围绕“音乐学家如何与作曲家沟通”、“从学生的角度,如何更好地解读作品?”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讲座之后在由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的“对话当代作曲家”系列第1讲——贾达群教授作曲大师课上贾教授从多个维度对音乐学院研一作曲学生郑策的两部作品进行了精彩细致的点评指导,使学生们对于音乐作品中作曲基本法则及写作技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为今后的新作品的创作积累了养分专题讲座和作曲大师班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在此次讲座中受益匪浅,极大地拓宽了学术视野,对音乐与音乐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文字|朱静宜

摄影|陈妍霏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