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2025年度第101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在闵行校区音乐学院举行。本次活动由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音乐学院承办,特邀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白宁教授担任主讲嘉宾。音乐学院石春轩子教授主持讲座,翟梓亦老师担任钢琴伴奏。

讲座以“宋词音乐性的解构和重生”为主题,从音乐本体特征、审美理念与演唱实践三个维度,系统阐释了宋词音乐的独特魅力及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在第一部分中,白宁教授解构了宋词音乐的本体特征。她指出,宋词音乐在早期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并非全部受固定宫调的严格约束;后期元曲及昆曲将宋词音乐精华及部分词牌音乐收入其中,并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规范音乐的宫调与旋律骨架。她以《越调·小桃红》为例,生动阐释了宫调理论中的“落音”与实际演唱中的流变。
第二部分聚焦中西音乐的核心差异。白宁教授提出,西方音乐建立在和声之上,富有“建筑感”;而中国音乐则以横向的旋律线条为骨,追求的是在流动中营造意境的“腔韵”。她强调,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以旋律为主线,并非技术局限,而是文化与审美思维的主动选择。
在第三部分中,白宁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演唱艺术的核心——“字正腔圆”的审美准则与“润腔”的艺术技法。她指出,“字正”不仅要求吐字清晰,更追求字音平仄四声与旋律起伏的精密契合;“腔圆”则强调以滑音、颤音等手法打磨旋律,实现行腔的圆润流转。
在理论阐释之外,白宁教授在现场进行了大量演唱示范。她以姜夔《鬲溪梅令》为例,展示如何以细腻的“小腔”润饰旋律;在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演绎中,既保留了原词的恢宏气度,又展现出豪放词风中的婉约韵味;而在李清照《如梦令》的演唱中,她严格遵循词体格律,还原了宋词独有的格律韵味。

白宁教授现场演唱示范
在总结环节,石春轩子教授指出,本场讲座学术性与艺术性并重,为理解宋词的音乐性与中国古典美学提供了全新视角。白宁教授进一步提出,未来可从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创作的融合、演唱技法的系统化整理以及跨文化交流等方向深化研究。

石春轩子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现场师生认真聆听
整场讲座史料丰富、案例生动,既系统梳理了宋词音乐的历史脉络与美学特征,也通过精彩的现场演绎,为听众呈现了宋词音乐在当代的生命力与创新可能。

撰稿:王序、尹一诺
初审:石春轩子、郑艳
终审:王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