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晚,由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的学术讲座《“𨑨迌”进行时:在当代音乐创作中实践南音精神》于学院350教室顺利举行。讲座由卡迪夫大学音乐学院助理教授、国际关系负责人卓越博士主讲,音乐学院郑艳教授主持。
卓越博士长期致力于南音传统与当代音乐创作的融合研究,作品涵盖室内乐、交响乐及电子音乐等多个领域。在讲座中,他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了南音精神在当代音乐语境中的转化路径与美学意义。
卓越博士首先对“𨑨迌”(闽南语tshit-tho,意为“起头”或“即兴互动”)这一概念进行了学理阐释。他指出,在传统泉州南音合奏中,“𨑨迌”是乐手在遵循奏唱规则的原则下形成的集体性“即兴”互动。各乐器之间通过各类音型互相牵制,强调“做乐”(do music)而非“奏乐”(play music)。合奏在听觉上形成主干统一、声部各异的“异声复调”织体,体现出南音“合而不同”的社群逻辑与文化价值。
随着南音传播方式的变化,卓越博士以“南音雅艺”社团为例,指出线上教学虽能通过视频反馈实现精细化训练,却也削弱了传统南音中“在场感”与“共时感”的核心体验。他进而提出“增强的传统”(Augmented Tradition)概念,认为新媒体并非取代传统,而是通过延展与重构,反向凸显“𨑨迌”活动的不可替代性。
南音雅艺线上教学流程示意
在创作实践层面,卓越博士分析了多个案例,展现“𨑨迌”逻辑在当代音乐中的转化可能。蔡雅艺的《南音雅艺实验剧场》将线上教学的异步互动搬上舞台,以“错位互动”结构呈现学习过程中的指令—模仿—延迟—反馈机制,具身化地再现了新媒介下的南音传承场景。在其个人创作中,卓越博士进一步探索了“𨑨迌”的结构化与跨时空表达。例如,与钢琴家Ana Beatriz Ferreira合作的《谈月》,将南音琵琶的手势引导功能转化为记谱符号,构建出兼具传统逻辑与当代即兴的“对话中的对话”。作品《家乡梦》则通过嵌入历史演出录音,实现即时演奏与过往声音的叠合,形成跨时空的交互共鸣。而在《风打...》中,他引入AI增强插件,使系统能够对南音素材做出实时响应,拓展了“人—机即兴”的创作边界,同时也引发对“人类在场”意义的深层思考。
卓越博士在总结中强调,“𨑨迌”不仅是一种人类音乐学现象,更可作为理解中国传统音乐互动逻辑的方法论视角。传统与当代之间存在双向生成关系:传统为创作提供灵感,当代技术亦能反哺传统的价值认知。郑艳教授指出,本次讲座为当代音乐创作与新媒介、人工智能的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对推动跨学科对话与传统文化再生具有重要启示。
撰稿:丁祺煜
编辑:王璐
初审:郑艳
终审:王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