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综述| Less is More,拉赫玛尼诺夫与贝多芬的结构之美?

时间:2025-09-29浏览:10设置


2025924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教授、附中钢琴科主任陈巍岭教授应邀在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办了一场主题为“《Less is More,拉赫玛尼诺夫与贝多芬的结构之美》--一种新的合作教学模式探索”的学术交流讲座。本次讲座为华东师范大学2025年度第89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键盘系承办,键盘系主任谢承峯教授主持。该讲座其新颖之处在于采用了创新的合作讲学模式,由陈巍岭、谢承峯两位教授共同主讲,对于贝多芬与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轮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以启发式教学的方式,附以具体的作品演奏实例,带领听众深入探寻音乐创作的奥秘。



讲座伊始,谢承峯教授从中西方两种文化角度为大家讲解了讲座标题中"Less is more"的灵感来源,从而引入到本次讲座的核心——论结构之美,并指出本次讲座的两个重点:1、作品繁杂表象下的简洁内核;2、奏鸣曲架构下的音乐美感。

随后,陈教授借助源于建筑与爵士乐的 “Less is more”审美理念,深入探讨了简洁线条与结构之美的关联,进而引出音乐创作中形式与本质的平衡问题。

 

两位教授在讲学过程中均指出,贝多芬与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创作上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在结构方面,两者的作品都有着严谨的架构,能够通过合理的布局支撑起庞大的音乐内容。在乐思动机上,均以简洁的动机为基础,通过多种方式的发展和变化,构建出丰富多样的音乐世界。而和声方面,这两位作曲家都注重和声的运用,通过巧妙的和声编排来营造不同的音乐氛围和情感表达。

以《热情》奏鸣曲为例,谢承峯教授首先通过最简单的四音动机进行切入,串联整个乐章,继而引导听众逐渐发现贝多芬庞大的音乐架构下藏匿的最简单的内核乐思,并总结了贝多芬的创作内核:拿坡里和弦的运用、戏剧张力的构建,以及“结构性音乐”的核心地位,并为大家举出具体实例以真切感受。而后陈巍岭教授也指出,贝多芬的作品并非单纯叙事,而是通过简洁动机(如两音重复)的多元发展完成庞大架构,最简单的动机在贝多芬的手中被运用的出神入化、精彩多元,体现了古典主义框架与浪漫主义灵魂的融合。

      再谈及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陈巍岭教授则表示,与贝多芬的乐谱相比,拉赫玛尼诺夫的乐谱看似更加复杂且密密麻麻,但其作品核心仍是简洁动机,只是被藏进了庞大的旋律线条中,且伴随着更多的隐约变形,经变形后产生了丰富的和声碰撞,呈现出"浪漫版巴赫"的细腻情绪起伏。

      同时谢承峯教授也为听众举出乐谱中的具体实例并进行演奏示范,使得听众的感受放大化直接化,如三度、四度下行,大小调性灵活穿插转变,并通过半音下行和大小调转换展现出独特的忧郁气质,生动地将乐曲中的和声、旋律、调性等巧妙构思展现出来,让听众深刻感受到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魅力。

       

本次讲座特别邀请了陈巍岭教授的学生,2023年十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钢琴组冠军杨雨恬进行现场演奏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

演奏完毕后,陈巍岭教授对杨雨恬的演奏进行了专业评价与润色,并将其与讲座内容紧密关联。对于贝多芬而言陈教授补充道,演奏时要感受和声之间的关联色彩,除了关注音符本身,还要注重贝多芬音乐的和声板块,把各个调性结构坚定地进行展示,以呈现贝多芬直接理性的音乐表达。

      讲座的最后,两位教授均再次强调,音乐中要 “以意代形,返璞归真”。音乐创作需注重精神表达而非仅仅技法,回归听觉本质此次讲座通过创新的合作模式和丰富的内容,让听众对贝多芬与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音乐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撰稿:叶紫徐

编辑:王璐

初审:谢承峯

终审:郑艳 王成伟‌


返回原图
/